百翔科技登陸新三板:去年實現凈利約7273萬趕超北交所近18%企業
12月28日,百翔科技(873850)正式登陸新三板,所屬層級為基礎層。公司具備沖擊北交所的實力,符合北交所上市財務標準一。凈利潤方面公司表現不俗,去年實現凈利約7273萬趕超北交所近18%企業,所處行業屬性或會成為其沖擊北交所時的“催化劑”。
挖貝研究院數據顯示,截至目前,北交所上市企業共157家,去年歸母凈利潤超7000萬元的有29家。157家上市企業中,制造業有125家,占比約80%。
綜合毛利率連續兩年高于同行可比上市公司
挖貝研究院資料顯示,百翔科技成立于2011年,為浙江省專精特新企業,主要從事高速智能手套機及其配套產品的研發、生產和銷售,核心產品包含智能針織手套機、智能縫制手套機,主要用于生產各類安全防護手套、生活手套,消費群體涵蓋手套生產企業、個體工商戶等。
據了解,百翔科技多年來始終堅持技術創新發展,建有省級手套機研發中心,累計取得52項專利,其中發明專利6項。目前,該公司擁有研發人員39名,占總人數的12.42%。近年,公司持續在加大研發強度,2020年和2021年研發投入費用分別為936.25萬元、1215.53萬元,研發費用占營收的比重分別為3.60%、3.70%。
最近兩年,百翔科技毛利率穩居40%左右遠高公轉書中列舉的5家可比上市公司慈星股份、越劍智能、泰坦股份、遠信工業及卓郎智能。百翔科技稱,公司雖與可比上市公司同屬于紡織設備制造業,但紡織機械行業領域眾多,受所屬領域、主要產品、面臨的市場環境、下游客戶、供應商等方面有所不同,導致毛利率差異較大。
根據公轉書,5家可比上市公司中,毛利率水平較高的是遠信工業,較低的為卓郎智能。2020年和2021年百翔科技綜合毛利率分別為38.83%、43.39%;可比公司遠信工業為30.00%、29.00%;卓郎智能為20.22%、11.92%。
沖擊北交所 去年凈利約7273萬趕超北交所近18%企業
挖貝君注意到,新掛牌企業百翔科技具備沖擊北交所的潛力,符合北交所上市財務標準一。值得一提的是,2021年,公司凈利潤表現不俗,趕超北交所近18%企業。從數據來看,該公司所處行業屬性或會是其沖擊北交所時的優勢。挖貝研究院數據顯示,截至目前,北交所上市企業共157家,去年歸母凈利潤超7000萬元的有29家。157家上市企業中,近8成企業處于制造業達125家。
公轉書披露,2020年和2021年,公司歸母凈利潤分別為5355.60萬元、7273.08萬元;ROE分別為34.84%、40.15%,符合北交所財務標準一。
資料顯示,北交所上市第一套財務標準為,市值不低于2億元,最近兩年凈利潤均不低于1500萬元且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平均不低于8%,或者最近一年凈利潤不低于2500萬元且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不低于8%。
相關閱讀
- 博高信息監事會主席張維辭職 2022上半年公司凈利56.38萬
- 夢賽力士監事會主席劉開平辭職 2022上半年公司凈利222.48萬
- 億鑫豐任命吳松彥為公司總經理 2022上半年公司凈利231.6萬
- 精標科技監事會主席劉思辭職 2022上半年公司虧損618.53萬
- 知行股份任命夏永瑞為公司監事會主席 2022上半年公司凈利1346.26萬
- 蔚陽股份提名林安文、曲杰為公司董事 2022上半年公司凈利616.4萬
- 永超新材監事會主席王世學辭職 不再擔任公司其它職務
- 云智鏈股東增持24萬股 權益變動后直接持股比例為10%
- 云星宇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北交所上市輔導
- 風平股份控股股東、實際控制人田兵被納入失信被執行人
推薦閱讀
快訊 更多
- 02-03 20:59 | 新天科技2022年預計凈利2.27億-2.89億同比下降30%-45% 部分項目招標、安裝驗收推遲
- 02-03 20:12 | 中國中免2022年度凈利50.25億同比減少47.95% 首都機場租金減讓影響
- 02-03 20:12 | 中環海陸實際控制人吳君三質押350萬股 用于個人資金需要
- 02-03 20:12 | 向日葵股東吳建龍質押7400萬股 用于自身生產經營需要
- 02-03 20:12 | 銀泰黃金控股股東中國銀泰質押2.76億股 用于非融資性擔保
- 02-03 20:12 | 合盛硅業控股股東合盛集團質押1400萬股 用于生產經營
- 02-03 20:12 | 友阿股份控股股東友阿控股質押827萬股 用于償還債務
- 02-03 20:12 | 思瑞浦股東安固創投減持12.99萬股 套現3445.55萬 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凈利2.77億
- 02-03 20:11 | 衛信康副總經理翁自忠減持26.25萬股 套現392.98萬 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凈利1.51億
- 02-03 20:11 | 全筑股份股東陳文減持1032萬股 套現2997.61萬 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虧損7.1億